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潮背后:馅饼还是陷阱
2018年5月25日 广西桂林知名律师 http://www.wzfxls.cn/
金融风暴的硬币一面是经济衰退,另一面则是创造了无数并购重组的良机,之前韬光养晦的中国企业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。
在这一波国际并购浪潮中,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:前者出于资源定价权的考虑而溢价收购资源;后者则考虑到生意扩容的种种需求,即使被收购的品牌从某种角度看来早已“年老色衰”。
虽然这些跨境收购的行动正经历着多方有色眼镜的扫描与质疑,但美世全球合伙人,全球并购咨询服务主管鲍勃邦迪(bob bundy)却认为这没什么好讶异的——“因为这些企业并购国外自然资源部分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,在争取国际能源定价的权利。”
“在国际经济衰退的背景之下,这是百年难遇的收购机会。当然,同时在觊觎国际并购机会的,还有韩国、土耳其、中东以及德国,中国并非独树一帜。毋庸置疑的是,巨大的机遇总伴随着巨大风险。”鲍勃说。
“从去年开始,全球跨境并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潮。”鲍勃说。他看到前半年的全球并购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0%。
相比全球市场的凄风阵阵,去年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境并购异常活跃。今年1到2月份,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达22例,涉及金额达218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上升40%,位居全球第二位。这仅是并购热情的延续:去年涉及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创记录的784亿美元,比2007年增长了51%。其中,中国企业作为收购方到海外买企业的金额达到了478亿美元,比2007年增长了64%。
除了出手阔绰的国有企业,民营企业也急于在海外并购中分一杯羹。之前,在德尔福宣布破产之后,万向、东风、福耀等厂家都向德尔福抛出绣球、华为也表示出并购马可尼的兴趣。而最新的例证是一群温州人远赴法国收购皮尔卡丹,并大获成功。诸多民企显示出的收购冲动中都可洞悉他们向海外出击的勇气。根据商务部统计,到2007年底已经有超过800家的民营企业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。时至今年,更多民企“新手”上阵寻求海外商机。
“单纯并购交易数额上的增长并不代表成功,中国企业是并购‘新手’,他们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去买企业,却对当地的
法律政策不了解,还要不可避免应对文化冲突。这就会在掌握并购业务节奏、定价、人力管理等诸多方面遇到挑战——仅一个养老金负债的问题就足以令中国企业苦恼的。”鲍勃说。
“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不尽相同,”鲍勃说。有的是处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购买国外的自然资源,比如央企去澳洲和加拿大并购一些能源企业;有的是谋求技术进步,比如说中国汽车制造的企业去洽购资金困难的美国汽车企业,还有制药企业的并购;还有的可能就是因为管理层一个个人的理想和抱负。“并购原因不尽相同,实际的成效也可能完全不同。”
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60%到70%的全球并购案例没有创造价值,3/4的收购方市值下跌20%,仅有36%的被收购方能保持原有收入的增长速度。“这其中,中国企业的表现尤其不佳,通常表现为收购价格过高,收购后企业市值降低等。”美世并购咨询总监陶令晶说。